美国个股:Affymetrix大涨9% 因将与Thermo Fisher合作
另一方面,中小银行的利率定价也更加精细化,此次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下调存款利率之后,中小银行能够在测算的基础上选择利率定价策略,目前看并非全部中小银行的所有存款产品均跟进下调。
主要表现为,新能源汽车产销超过900万辆。尽管全年行业数据还要等到中汽协下周才能发布,但综合各大车企2023年12月产销快报以及2023年前11个月累计产销量,2023年我国汽车产量将超过3000万辆,销量也将接近或达到同样规模,再创历史新高。
同时,扣除出口增量和商用车的大幅度增长后,国内乘用车市场销量基本与往年持平,而比亚迪的狂飙又严重挤压了其他车企生存空间。2017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2901.5万辆和2887.9万辆,之后虽然有所回落,但始终稳定在2500万辆以上。这标志着我国汽车产业正式跨上3000万量级新台阶,在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史上具有新的里程碑意义。在电动化、智能化转型的浪潮中,我国与新能源汽车相关的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为中国汽车产业换道超车注入了强劲的发展动力。汽车出口首次跃居全球第一位,接近500万辆。
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年度首超50%国家能源局预计,2023年全年市场化交易电量达5.67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占全社会用电量的61.3%,通过辅助服务市场挖掘调峰潜力超1.17亿千瓦、增加清洁能源消纳1200亿千瓦时。比如,2023年杭州亚运会期间,支付宝率先推出外国人绑卡支付以及10个亚洲钱包直接入华扫码支付等服务,方便了亚洲以及全球友人来华后的生活、旅游、商务
经过几年调整,自2005年起,个体工商户数量下降的状况得到改变,出现正增长,个体工商户从2005年底的2463.9万户发展到2023年的逾1.2亿户。注册资本认缴新规堵住了盲目认缴、天价认缴、期限过长等漏洞,新注册企业会更加理性,那种将注册资本金设置为上万亿元的初创企业应该不会再出现了,实际上有利于优化企业经营环境、保障交易安全、保护债权人利益。代理知识产权的公司,借机宣传以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作价出资。过去10多年,有部分企业随意设置资本金,新法生效后,则大概率要减资。
对于已注册的存量企业,市场监管部门明确表示将研究为存量公司设定一定年限、较为充裕的过渡期,分类分步、稳妥有序调整存量公司出资期限。如果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缴足资本金有利于向合作伙伴、目标客户展示自己有能力、有信心长期经营。
企业经营者切勿轻信代理机构的说辞,不妨静待具体措施出台。新年开工第一天,不少企业陷入了焦虑:新公司法规定自公司成立之日起5年内缴足注册资本金,要不要赶紧补缴?代理企业注册的公司最忙碌,新法出台第一个晚上就有不少业务员催着所服务的企业抓紧办理补缴、减资业务。如果经营不善,无需等到缴足资本金,可能企业就注销了,企业不会增加太多负担。新公司法的影响,长期看是利好。
这种人为制造的紧张氛围,大可不必。中国市场为各类经营主体提供了广阔舞台,企业数量短期波动不会改变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类似情况曾经发生过:2000年,原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对历年查无下落、名存实亡的个体工商户登记数据进行了清理并剔除。调查显示,我国小微企业平均寿命在3年至5年,企业有足够的时间来考虑如何缴纳注册资本金。
对于想注册企业的创业者,新公司法留出了5年的认缴期限。新公司法实施后,一批长期经营不善或者未开展经营的僵尸企业可能会注销,让企业数据产生波动。
截至2023年11月底,我国企业数量已达4839万户,在企业数量合理增长的基础上,要更加注重企业质量的有效提升。对此,应有心理准备,理性看待、积极应对。
认缴制追加的这根松紧带,看似紧了,实则让营商环境这件衣服更合体,更符合企业实际经营需要,适应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需求。但在过渡期内,要关注可能出现的企业减资潮。一时间,好端端的新公司法变成了牟利机会,调子有唱歪的嫌疑。更客观的企业经营数据,也便于政府了解企业实际状况,制定更有针对性的经济政策。还需妥善应对可能出现的企业注销量上升、存量下降。还有些自媒体炒作营商环境收紧了。
数据虽然暂时不好看,但所登记的数量比较准确地反映了个体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有利于国家制定更精准的帮扶政策。公司在调整出资数额、出资期限时,需要召开股东会会议、协调股东关系、修改公司章程,并非易事。
登记机关在依法要求调整前,应当注意听取企业的说明和意见,有效减少对经营主体的短期集中冲击,更好提振企业发展信心,稳定社会心理预期。为了更好地服务企业,相关部门应当为有注销需求的企业提供便捷通道,把那些有能力、有意愿经营的企业筛出来、留下来,通过营造公平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让他们发展得更好,为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注入更强动力。
这一动作,客观上表现为全国个体工商户数量从1999年登记的3160万户降到2000年的2571万户,下降了589万户支持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专家认为,从短期和中长期看,扩大内需旨在让经济尽快回归常态化增长。
积极探索有效投资机制,加大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表示,房地产对居民财富、消费、市场预期都有重要影响,是当前影响经济运行的牛鼻子。加快推进数字技术发展,以数字技术赋能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住建部明确,稳定房地产市场。
围绕支持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财政部综合司司长林泽昌表示,财政将积极支持科技创新,保障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资金需求,持续加大基础研究支持力度,深化科技经费分配使用机制改革,调整优化经费使用方向。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认为,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关键任务。
财政部提出,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大产业科技创新支持力度,支持提升企业竞争力。投资方面,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带动放大效应,持续有力推进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及其他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项目实施,多措并举促进民间投资。
同时,更好统筹消费和投资,推动消费持续扩大,培育更多消费新业态新热点,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专家认为,聚焦稳经济,需扩大国内需求,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还需统筹房地产、地方债务等重点领域风险化解。
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在推动经济回升向好的同时,还需防范重点领域风险。下一步,应推动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形成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的长效机制。地方政府债务处置也要把握好与经济稳定的关系,做到边化债边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秘书长伍浩表示,消费方面,推动消费从疫后恢复转向持续扩大,培育更多消费新业态、新热点,加快释放汽车、家电、智能家居、电子产品等重点领域实物消费潜力。
中国证券报记者梳理发现,扩大内需、支持科技创新和防范风险成为三大关键词,是多部门圈定的重点任务。近期,多部门密集召开工作会议,部署2024年重点任务安排。
解决房地产风险,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对改善整体经济运行十分重要。国家发展改革委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强化创新驱动,持续激发经济发展动力活力。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认为,如果2024年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和刺激消费,需解决居民消费能力不足和消费意愿不强这两个关键问题。抓紧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对带动房地产相关投资,缓解房地产压力有重要作用。